智能制造是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和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装备、系统与模式。在智能化制造的需求的牵引下,生产模式正在不断演进,创新理念与技术应用层出不穷,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规模巨大,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成为校企合作的焦点。3月30日,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主办,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承办的“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也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22年全球合作伙伴周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论坛通过ZOOM视频会议线上开展,智控学院院长汪志锋,副院长李宁,各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与来自德国波鸿应用技术大学、瑞典布莱京理工学院、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美国西捷数字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高校学者、企业专家相聚云端、交流研讨。会议由智能制造工厂实验室主任张飞高工主持。
汪志锋院长致辞并宣布研讨会开幕,他向与会学者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总体情况和办学历史,以及智控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的近况。学科方面,一流专业引领带动;科研方面,科研人员有情怀、工作有实力;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成长有路径、支持有保障。
会上,来自德国、瑞典、美国、上海等海内外高校和企业的学者、专家分别进行学术报告,就我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之下的工程教育及人才培养、创新CAE技术在工程领域应用、去中心化的嵌入式机器学习、表面等离共振传感的应用研究、高校智能制造工厂实践基地规划与建设等广泛的议题,分享了各自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理念和研究成果。与会教授、学者、专家就报告内容的相关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来自美国西捷数字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Kevin G.Jiang董事长,作了题为“中美制造业数字化管理对比思考”的报告。分享了投身工业界二十余年的经验,就中外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作出比较,指出将领域经验数据化,制造问题结构化、参数化,并进行互联、集成,以推动知识模型建立的重要性,提出以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为基础,通过信息高度集成与协同、关键设备智能化与互联集成,来落实智能制造的场景实现,从而提高制造效率和质量。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Oliver Schirme,作了题为“Engineering Training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报告。分享了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指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工程实践教育的演进,产生新的学习模式、催生全球化和终身化的个性化教育,以及重塑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
瑞典布莱京理工学院的Markus Wejletorp,作了题为“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的报告。他愉快地回忆了他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上海的留学经历。结合瑞典先进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案例,介绍了创新CAE技术在汽车车身、动力总成设计,船舶建造,废水处理工厂设计等领域的最新应用,以及布莱京理工学院的3D打印在人体器官或生物体生成中的最新应用。
波鸿应用科技大学的Daniel Schilberg,作了题为“Embedded Machine Learning for Decentralized Automation”的报告。概述了大数据和嵌入式的应用,指出智能部件日趋紧凑、去中心化分布式集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大数据的嵌入式机器学习,并详细介绍了其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在工程领域尤其是机器人方面的应用。
广西师范大学的朱君教授,作了题为“表面等离共振传感的应用研究”的报告。分享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增强SPR微光机电系统传感元件”、“太赫兹波段吸收器”、“发光二极管的开发”等方向阐述了团队最新进展。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何亚飞教授,作了题为“Smart Manufacturing Factory On Campus of SSPU”的报告。他分享了多年来规划、建设智能制造工厂的经验,详细介绍了智能制造工厂的架构、功能,并阐述其多效多能的平台作用,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在演讲嘉宾和与会者深入交流、探讨之后,本次云端学术研讨会结束全部议程。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聚焦智能制造创新技术前沿,关注学科热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增进了学校、学院与海内外优秀学者专家们的交流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