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晚,“奋进教育路 唱响强国志――2025年上海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主题活动” 在上音歌剧院举行。活动以情景故事、微讲述、音乐微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中展现上海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成果。昨晚,庆祝第41个教师节主题活动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
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携手头部企业共育英才,推动教育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改革实践亮相“匠心者之歌”篇章。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成效的生动注脚。
活动现场,聚光灯下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宝钢股份冷轧厂技能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工匠陈杰,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宁教授并肩而立。他们的同台,生动诠释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师队伍的多元构成:不仅有理论功底丰厚的校内教师,还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专家。
学校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锚定产业变革方向、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以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聘请行业头部企业的专家,组成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01
破局:创新工学交替模式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学校坚持“工科为强、非工为需”学科专业发展策略,以智能制造、标准化工程试点改革专业为牵引,打造“点(试点专业)-线(学院专业群)-面(学校)”立体化产教深度融合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开展校内学习和企业带薪实习分班交替进阶式培养,实现岗位需求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应用场景、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四对接”。李宁老师所在学院的智能制造专业,便是试点之一。
在这里,课程体系由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生产案例直接融入教学大纲,而陈杰这样的企业专家则是带着真实项目走进课堂的“产业导师”。 陈杰在现场分享时表示:“当我们带着企业难题走进课堂,学生的灵感让成材率飙升0.35%,相当于节约几吨的钢材!当学生在产线亲眼见证方案落地,激动地大喊:这远比考试满分更让我热血沸腾!”
02
赋能:入职即用
让学生经得起市场检验
改革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近年来,学校先后与行业头部企业开展8个批次的订单班联合培养,形成校企育人“双主体”,将企业课程前置,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引入项目制,让企业“出题”由学生“作答”,实现“精准定向,缩短周期,入职即用”。以宝钢班为例,近三年学生与宝钢累计签约近四百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标准化工程专业也是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聚焦质量与标准化领域,与企业合作研制国标、行标、团标、地标以及企业联合标准。首届学生在大二阶段即参与标准制定相关实践的比例达66.7%。学生分方向进入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四大产业组,通过校企协同、工学交替学制参与ISO国际标准起草、验证等全流程实践。
今年的9月28日是学校建校65周年校庆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双导师”队伍,与更多的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携手,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共同开创教育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