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简介
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面向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紧密对接区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链,以“自动化基础+具身智能进阶”交叉融合为特色,聚焦具身智能系统的感知、决策与执行技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结构与综合工程应用能力,能在智能制造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本微专业为非工业智能类专业本科生提供适应技术融合趋势、满足产业前沿需求的系统学习路径,为培养智能时代亟需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开拓新渠道。
实行“校内教学+产业实习”两阶段培养体系。校内教学阶段,构建“自动化基础 + 具身智能入门”双轨教学体系,通过模块化课程、对比式实训与分层教学目标,依托“保温杯智能装配产线”等典型工业场景,帮助学生从传统自动化向柔性智能化逐步进阶,实现从“认知―操作―创新”的能力跃迁。学生完成校内系统学习后,将于第四学期进入聚焦区域优势产业的“地区工艺场景训练场”或合作企业开展岗位实习,实现从项目学习到产业实践的能力跃升。
联合生态伙伴企业,共建以“任务对标”实训教具为核心的教学资源,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培养学生面向复杂工程场景的综合应用与系统集成能力。
二、培养目标
针对我校非工业智能类专业本科生,面向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及工程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跨学科沟通协作与终身学习能力,掌握智能机器人系统操作与编程、多模态感知集成、灵巧手精细操作与智能决策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系统集成能力,能够在具身智能系统集成、智能产线运维与开发、机器人应用工程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系统调试、项目管理和应用支持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1:使学生通过灵活且系统的微专业培养,掌握具身智能系统的核心技术与集成方法,具备解决智能产线(如保温杯智能装配)中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素养与行业从业能力。
培养目标2: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追踪具身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以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迭代与发展。
培养目标3:在综合考虑工程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环境、文化等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能够胜任智能机器人系统集成、产线智能化升级、智能设备运维与管理等工作,成为该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或项目管理者。
三、培养要求
通过学习“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智能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多模态感知集成、灵巧手精细操作与智能决策等核心技术,同时通过“基础自动化单元”与“具身智能单元”的对比式实训、综合项目及企业实习等环节,深入参与从任务分析到系统集成调试的全流程,有效强化工程实践与系统集成能力。
学习“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不仅可以掌握智能系统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完整技术栈,还将深度融合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机械电子、管理学等跨学科知识,显著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术视野。通过课程与产业前沿保持同步的案例和项目,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柔性制造、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显著提升在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等相关行业的就业竞争力。
四、招生对象及条件
1.选拔对象为全校理工科专业本科二年级在校生,每年招生规模为 30人。
2.选拔原则遵循“自愿报名、兴趣主导、择优录取”,有编程或工程基础者优先考虑。
3.先修课程要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程序设计基础或电工电子学。学生需满足先修课程平均绩点≥ 2.3,且在校期间无违纪违规记录。
4.微专业课程修读时间为 2年,课程成绩单独管理,完成全部课程并修满规定学分后,可获得“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证书。
五、学制及证书授予
1.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培养周期为2年,开课学期为第3、4、5、6学期。
2.微专业课程成绩单独管理,不计入主修专业成绩单。
3.学生在本科毕业或结业离校前,修完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9学分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经学院审核后,予以颁发“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证书。
4.学生如有特殊情况未能在2年内修完微专业总学分,可申请课程重修,最长学习时间不超过2.5年。
六、学费
微专业收费按照我校相关规定,根据学分收取。
七、报名及咨询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6日,录取名单于2025年11月19日之前在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网站予以公布。
报名方式:
报名网址:https://www.wenjuan.com/s/ERzIB3R/或微信二维码填表报名,学院审核后,择优确定微专业录取名单,报教务处备案并发布录取信息。

联系人:黄老师、袁老师
联系电话:17821757176,021-50216490(工作日9:00-16:00)
咨询邮箱:dlhuang@sspu.edu.cn、ywyuan@sspu.edu.cn(请在邮件标题注明“微专业咨询”)
咨询地点:14号楼419实验室,29号楼919 智控学院教务办公室
八、教学计划与课程简介
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序号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时分配 | 授课方式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
1 | 理论 | 智能制造与具身智能导论 | 2 | 32 | 28 | 4 | 线下 | 微专业一 | 考查 |
2 | 理论 | 自动化技术基础与实践 | 2 | 32 | 16 | 16 | 混合 | 微专业一 | 考查 |
3 | 理论 | 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基础 | 2 | 32 | 16 | 16 | 混合 | 微专业二 | 考查 |
4 | 理论 | 灵巧手精细操作技术 | 2 | 32 | 16 | 16 | 混合 | 微专业二 | 考查 |
5 | 理论 | 机器视觉与智能感知 | 2 | 32 | 18 | 14 | 混合 | 微专业三 | 考查 |
6 | 理论 | 智能决策与系统集成 | 2 | 32 | 20 | 12 | 混合 | 微专业三 | 考查 |
7 | 理论 | MES/ERP与智能工厂管理 | 2 | 32 | 24 | 8 | 混合 | 微专业三 | 考查 |
8 | 实践 | 具身智能系统综合项目实训 | 1 | 24 | 0 | 24 | 线下 | 微专业四 | 项目答辩 |
9 | 实践 | 保温杯智能装配产线专题实践 | 2 | 48 | 0 | 48 | 线下 | 微专业四 | 项目答辩 |
10 | 实践 | 企业实习与岗位实践 | 2 | 48 | 0 | 48 | 线下 | 微专业四 | 实习报告 |
总计 | 19 | 344 | 138 | 206 | |||||
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微专业课程简介:
1. 智能制造与具身智能导论
本课程是微专业的入门导引,系统介绍智能制造体系架构与具身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脉络及核心技术组成。通过典型应用场景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智能产线与机器人系统的整体认知,理解具身智能“感知-决策-执行”闭环在工业环境中的实现方式与价值。
2. 自动化技术基础与实践
课程聚焦自动化系统核心单元,涵盖PLC编程、气动控制、传感器应用与传送带精确定位等关键技术。通过“多工件装配流水线”这一通用场景进行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设计、搭建与调试基础自动化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基础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及协作机器人的安全操作规范、坐标系理解、手动示教与轨迹编程。重点训练机器人与PLC的通信协同及上下料、搬运等典型任务的程序设计与调试,为后续复杂作业奠定基础。
4. 灵巧手精细操作技术
课程深入讲解多指灵巧手的仿生结构、驱动原理与抓取力学模型。通过基于力感知的柔顺抓取、无序抓取规划及轴孔装配等实训任务,培养学生实现拟人化精细操作与控制的能力。
5. 机器视觉与智能感知
课程涵盖2D/3D视觉系统构成、相机标定、图像处理与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与定位。学生将学习搭建视觉系统,并完成工件识别、缺陷检测及为机器人提供引导的集成应用。
6. 智能决策与系统集成
本课程重点讲授任务建模、行为树设计及多智能体协同调度等智能决策方法。通过综合项目,培养学生将视觉、灵巧手、机器人等模块整合为能完成“识别-决策-操作”闭环的智能系统的能力。
7.MES/ERP与智能工厂管理
课程介绍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基本原理、功能模块及其在智能工厂中的角色。通过案例分析与系统模拟,理解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的深度融合如何驱动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8. 具身智能系统综合项目实训
本课程是核心技术模块的集成应用,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完整的具身智能系统项目。项目涵盖方案设计、编程调试、系统优化全流程,全面锻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
9. 保温杯智能装配产线专题实践
以典型的“保温杯智能装配产线”为实体场景,进行具身智能技术的专题化、实战化训练。学生将综合应用前序课程知识,解决该特定产线中的无序来料抓取、精密装配、质量检测等真实工程挑战。
10.企业实习与岗位实践
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或地区工艺场景训练场进行岗位实习,沉浸于真实的工业环境与技术团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运作,深化技术理解,培养职业素养,实现从学习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开课时间:2025年11月~2027年6月
授课安排:初步安排在周五下午、周六或周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授课方式:线上与线下授课相结合





